第一百零一章第五次围剿_新中华抗战风云录
月读小说网 > 新中华抗战风云录 > 第一百零一章第五次围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零一章第五次围剿

  第一百零一章第五次围剿

  漫步云端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重点围攻中央苏区。在美、英、德、意等帝国主义支持下,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碉堡推进政策。逐渐缩小包围圈,妄图把红军聚歼在赣南地区。

  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5月,他在南昌设立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和摧毁中央苏区。是年夏秋,蒋介石一面向美、英、德、意等国大量借款,购置军火,聘请军事顾问和专家;一面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开办‘剿匪‘军官训练团,并着手制定‘围剿‘计划,加紧进行‘围剿‘准备。这次‘围剿‘,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其部署为: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第1、第2、第3路军,计33个师又3个旅。其第1路军4个师又2个旅位于吉水、新淦(今新干)、永丰、乐安、宜黄地区;第2路军6个师位于金溪、腾桥、崇仁地区;以陈诚任总指挥的第3路军18个师又1个补充旅为此次‘围剿‘的主力军,集结于南城、南丰、临川地区。北路军的任务是:由北向南,构筑碉堡封锁线,实施对中央苏区的主攻。以第3路军在第1、第2路军策应下,向广昌方向推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由北路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的2个师扼守赣江西岸的吉安、泰和等地,配合西路军维护赣江交通;总预备队3个师位于抚州(今临川)附近。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11个师又1个旅,筑碉扼守武平、安远、赣县、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机动,相机向筠门岭、会昌推进,配合北路军作战。西路军总司令何键所部9个师又3个旅,和浙赣闽边守军5个师又4个保安团分别‘围剿‘湘赣、湘鄂赣和闽浙赣苏区红军,并阻止红一方面军向赣江以西和赣东北机动。第19路军总指挥蔡廷锴指挥6个师又2个旅,负责福建防务,并阻止红军向东机动。空军5个队配置于南昌、临川、南城,支援作战。

  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主力红军扩大到约10万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亦有很大发展,此时,正在闽西北和抚河与赣江流域之间地区分兵作战。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错误认为,这次反‘围剿‘战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未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而是命令由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H、政委杨尚K)、红19师为主组成的东方军和由红1军团(总指挥林P、政委聂荣Z)、红14师为主组成的中央军,继续在闽西北地区和抚河与赣江之间地区对国民党军实行不停顿的进攻。红一方面军主力在持续作战而未休整和补充的情况下,即于9月下旬仓促开赴中央苏区北线迎击国民党‘围剿‘军。

  9月25日,完成‘围剿‘准备的北路军,以3个师的兵力由南城、硝石向黎川发起进攻。东方军奉命由福建省将乐、顺昌北上,拟首先消灭进逼黎川之国民党军,进而与敌在抚河会战。28日国民党军占领黎川。中革军委为恢复黎川,再令东方军以一部阻止黎川国民党军南进,主力进攻硝石、资溪桥、黎川;令中央军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攻击和牵制南城、南丰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以保障东方军收复黎川。10月6日,东方军在向硝石前进途中,于洵口、飞鸢与由黎川前出侦察之国民党军3个团遭遇,将其大部歼灭后,于9日进攻硝石。国民党军依托坚固堡垒据守,东方军攻坚数日不克,伤亡严重。中央军主力阻止南城援军也未达目的。13日,‘围剿‘军4个师进抵硝石,东方军被迫撤出战斗。17日,蒋介石命令‘围剿‘军继续构筑绵密的碉堡封锁线,稳扎稳打,逐步推进。18日,驻南城4个师由硝石进到潭头市,其先头和黎川之3个师又1个旅进占资溪桥。在此情况下,中革军委仍令红一方面军主力插入国民党军堡垒密集地区实施强攻。22日,红军以3个师攻击资溪桥和潭头市,主力集结于石峡、洵口、湖坊地区,准备突击被牵动之敌。国民党军据碉坚守,红军连攻4天未克。28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7军团(总指挥寻淮洲、政委肖劲光)、红9军团(总指挥罗炳辉、政委蔡树藩)。此后,中革军委又令红7军团伸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企图调动金溪及南城、南丰之国民党军。11月11日,红7军团向浒湾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金溪县城、琅琚和浒湾出击之国民党军的夹击。红3军团驰援,在八角亭东南受阻,12日向敌阵地攻击,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出战斗。红7军团也在阵地被突破后撤退。15~17日,奉命由荐源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作战的红军中央军主力,在云盖山、大雄关遭‘围剿‘军5个师的攻击,伤亡严重,被迫向苏区内转移。至此,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反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红军在北线进攻受挫后,中共临时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作战指导上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企图以阵地防御制止国民党军的进攻。此时,驻福建省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于11月20日发动了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并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11个师前往镇压第19路军。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毛泽东提议,红军主力应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而中共临时中央却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从而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12月11日,蒋介石为保障其进攻第19路军的翼侧安全,以第8纵队3个师从黎川向团村、东山、德胜关推进。12日,该纵队2个师向团村附近红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阵地发起攻击。红一方面军急调红3军团、红3、红34师,从东、西两个方向反击。但因兵力不集中,仅击溃其一部,未能大量歼敌。蒋介石在镇压了福建事变以后,即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协同北路军、南路军,于1934年1月下旬重新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主力从东、北两个主要方向采取堡垒攻势,向广昌方向进攻,其第3路军主力向建宁推进,第6路军2个纵队从永丰向沙溪、龙冈推进。

  在国民党军新的进攻面前,中共临时中央仍然要求中央红军(1934年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处处设防,广筑碉堡,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敌人的进攻。从1月下旬开始,红军全线开展阵地防御战。在赣东方向,国民党军北路军4个师夺取建宁,分两路进攻黎川、建宁间要点横村和樟村,突破红5军团防御后,再攻邱家隘、坪寮,红9军团和红3军团第4师抵御失利,被迫南撤。2月9日,红1、红9军团分别在樟村以西鸡公山及熊家寨与国民党军各1个师激战,失利后被迫南撤。15日,红1、红9军团、红3军团第4师、红5军团分别在凤翔峰、司令岩、芦坑与国民党军3个师激战,均未获胜。25日开始,红1军团等部为保卫建宁,在建宁西北山岬嶂与国民党军激战3天,击溃其1个师。3月上中旬,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北路军频繁交战,红军节节失利,损失严重,逐步向广昌撤退。至此,北路军完成了乐安至黎川的堡垒封锁线,开始准备进攻广昌。在闽西北方向,2月24日~3月下旬,红7军团等部先后在沙县、将乐、泰宁、归化(今明溪)等地区与国民党东路军展开激战,失利后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国民党军东路军亦筑碉步步进逼,向建宁推进,并与北路军第3路军在闽赣边界的德胜关会师。各路‘围剿‘军的合围紧逼,迫使中央红军主力在广昌、建宁等地与之决战。

  4月上旬,国民党军北路军和东路军进到南丰县的康都、西城桥至泰宁一线,并集中11个师分两个纵队沿盱江两岸向广昌进攻。中共中央在红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的情况下,以红1、红3、红9军团及红5军团第13、第23师共9个师的兵力,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以求阻止国民党军进占广昌。10日开始,国民党军7个师又1个炮兵旅,在大批飞机的配合下,向广昌交替攻击。红军辗转苦战,难于应付。14日,甘竹失守。19日,大罗山、延福嶂阵地丢失,红军反击未能奏效。至下旬,红军被逼至广昌城下。27日,国民党军向广昌城发起总攻,红军拼力抵抗,并组织反击,但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连续攻击。28日,红军退出广昌。4月下旬~5月中旬,国民党军东路军加紧进逼建宁,相继占领太阳嶂、将军殿、弋口、挽舟岭、江家店。16日,东路军在北路军和空军配合下攻占建宁。南路军于5月上旬占领筠门岭要塞。6~7月间,红军在古龙冈以北地区进行了反击作战,均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苏区范围逐渐缩小。红军6路分兵抵御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蒋介石为了加紧对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围剿‘,重新调整部署,于7月上旬开始全面进攻。此时,中革军委以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省瑞金出发,经福建省向闽浙皖赣边挺进。但此举亦未能牵动国民党‘围剿‘军回援和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这时,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都很匮乏,红军已失去了在内线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采取了6路分兵、全线抵御的方针,将红军主力分别配置在兴国、古龙冈、头陂、驿前、连城、筠门岭等地区,继续同国民党军拼消耗。8月5日,北路军9个师在空军、炮兵的支援下,向驿前以北地区发起攻击。红3军团和红5军团第34师奉命在高虎脑、万年亭到驿前约15公里纵深内,实施阵地防御。至月底,击退国民党军多次集团冲击,使其第89师丧失了战斗力。但红军也伤亡严重,不得不放弃驿前以北的全部阵地。8月底9月初,红1、红9军团等部虽在温坊(今文坊)地区伏击、袭击离开堡垒之国民党军,歼灭东路军1个多旅,却未能改变红军的被动局面。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雩都(今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21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8军团。10月上旬,北路军和东路军加紧对兴国、古龙冈、石城、长汀的进攻,南路军由筠门岭向会昌推进,企图迅速占领上述各地,进而占领宁都、雩都、瑞金,以实现围歼红军的目的。中央红军完全丧失在苏区内粉碎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这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10月7日,中革军委下令地方部队接替各线防御任务,主力红军撤到瑞金、雩都、会昌地区集中。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红8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功、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红9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队共万余人,迫退出中央苏区,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而在南方,十九路军将邻蔡廷凯联合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于1933年11月,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李济深任主席。人民革命政府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得到国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蒋介石勾结日军,夹功十九路军。人民革命政府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以后,蒋介石派人同驻华日军交涉,以厦门不驻兵为条件,请求日本出兵协助。日本第三舰队开到福州,借口“保护侨民”,派军队登陆,配合蒋介石的军队进攻人民革命政府。人民革命政府在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夹攻下,坚持了一个多月,最后失败退入我军在广东的根据地。

  由于国内局势的变化,使得占领东北三省的日本关东军有时间巩固占领区,并且不断向苏蒙边境集结,苏联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所以一时间也无法集结大规模兵团南下侵华。而我军却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训练军队,扩大根据地的实际控制面积,并以2个骑兵师的兵力进入西藏,同时在西藏展开土地革命,充分尊重藏族同胞的信仰。随后我军又向西藏陆续派遣了经过教育并重新改编的原盛世才的几个骑兵师入藏。到1934年2月,我军根据地实际面积已经达到七省一个特别行政区共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据地实际控制人口达到7850万,拥有正规军八个军二十九个师共35万人。其中3个装甲军、3个机械化军、一个独立骑兵军、一个独立装甲军,七个炮兵师。另外还有12个国防军近13万人。此外根据地还编有2个独立航空兵师、4个歼击航空兵师、2个轰炸机师、一个强击机师,拥有包括教练机在内飞机1000多架各型飞机(飞行员暂时缺编40%)拥有坦克1400多辆,火炮1.2万门,但是由于军费紧张,部队无法继续扩大规模,而且根据地的财政赤字也连年居高,因此我不得不保持现有军队的规模,并放缓军工品的生产速度,同时腾出更多的精力和物质来改善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大批安居工程竞相上马,为300多万从全国各地来投奔根据地的青年、学生、学者、科学家......提供住所。

  时间很快就到了1936年1月,在这不到两年多的时间里,国内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红军主力几乎被国民党军队消灭。

  新中华抗战风云录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edu3.com。月读小说网手机版:https://m.yuedu3.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